我國工業控制閥發展歷程
時間 發展情況
20世紀60年代 我國開始自主研制單座閥、雙座閥。這一階段由于機械工業水平落后、加工精度低,僅能滿足工業生產過程的一般控制要求
20世紀70年代 隨著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國產控制閥產品已不能適應生產過程控制中對高壓差低溫高溫和強腐蝕等工況的控制要求。為此,一些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引進了海外先進
控制閥,如帶平衡閥芯的套簡閥、偏芯旋轉閥等,為國內控制閥制造廠商的技術開發指明了方向
20世紀80年代 機械工業部組織行業骨干企業研制了精小型控制閥系列產品,使我國控制閥產品系列進一步完美
20世紀90年代 我國技術取得長足進步,一些合資控制閥企業開始研發和生產自己的產品,有效提高了我國控制閥工業水平
21世紀以后 民營控制閥生產企業成為我國控制閥供應主力軍,國內控制閥生產企業廣泛采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計算機輔助制造(CAM)技術極三維動態設計技術,提高了
產品研發效率和加工質量及可靠性,有效地提高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煤化工閥門是煤化工裝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證生產安全和效率至關重要。隨著煤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高性能、高可靠性閥門的需求日益增長。市場需求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重要的是對閥門材料、密封技術、耐高溫高壓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業內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開發了一系列適用于極端工況的煤化工專用閥門,提升了國內煤化工行業的整體裝備水平。未來,煤化工閥門行業將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智能制造,以滿足行業需求。
煤化工閥門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顯示,行業正朝著耐腐蝕性、密封性和自動化控制方面的高性能要求發展。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新材料和新工藝。
控制閥市場在中國快速擴張,2022年市場規模達到438.3億元,同比增長11.6%。中國控制閥需求量達到3489萬套,顯示出市場對控制閥的高需求。
國內企業如北京航天石化技術裝備工程有限公司、武漢漢德閥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通等在黑水調節閥市場占據重要地位,產品性能優越,市場占有率高。
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如《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1版)》將傳感器與儀器儀表列為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中的關鍵技術標準制定范疇,對控制閥行業產生積極影響。
煤化工閥門行業的主要投資風險包括經濟波動風險、行業政策風險和技術風險。行業發展前景預測顯示,行業發展受到多種因素驅動,但也面臨一些阻礙因素,如企業間無序競爭、產品技術總水平不高等。
工業控制閥行業代表企業
國外企業
Fisher(費希爾)
始建于1880年,其奠基者William Fisher發明了全球第一臺控制閥。現在Fisher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控制閥和閥門]儀表制造商,自1984年開始在中國開展業務。
控制閥產品種類齊全,包
括各類控制閥、調壓器、執行機構、電磁閥、定位器及附件。
F1owserve(福斯)
由具有130年歷史的BW/IF (Byron Jackson)與具有90年歷史的Durco合并而成。集泵、閥門和密封制造為一體,擁有世界一-流的 ,制造設備和工藝,主要生產工業工程
用泵,工業閥門,控制閥,
核級執行器,并提供全球范圍的全系列的相關流體控制管理服務。福斯流體控制(蘇州)有限公司向石油和天然氣、電力、化工、水務以及其它行業提供泵、閥門、密封產
品和相關服務。
國內企業
漢德閥門
武漢漢德閥門股份有限公司/漢德股份(834170)始建于2008年,注冊于武漢市洪山區。在武漢市長江新區漢施大道7號建有“角閥研發中心”,是一家“專注角閥制造
”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長期致力于煤化工行業,主要生產各類工況黑水角閥、灰水角閥、偏心旋轉閥/凸輪撓曲閥、多級降壓高壓加氫角閥、塔型高壓角閥、漿態床調節閥、放料閥、漿液閥等高壓調節角閥產品。
吳忠儀表
吳忠儀表廠始建于1959年,當時是國家大型二檔企業,是機械工業部定點生產自動調節閥及其附件的骨干企業。吳忠儀表產品主要服務于(石油、天然氣、煤、鹽、堿)化工
、冶金、電站、油氣儲運、
輕工、船舶、水系統等流程工業自動控制領域。
川儀股份
四川儀表總廠始建于1965年,是按照國家三線建設總體部署,從上海、江蘇、遼寧等地內遷建立而成。川儀股份主營業務是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及工程成套,包括智能執
行機構、智能變送器、智
能調節閥、智能流量儀表、溫度儀表、物位儀表、控制設備及裝置、分析儀器等各大類單項產品以及系統集成及總包服務。
江蘇神通
江蘇神通專業從事新型特種閥門研發、生產與銷售,主要包括蝶閥、球閥、閘閥、截止閥、止回閥、調節閥、非標閥等產品,產品廣泛應用于冶金、核電、火電、煤化工、
石油和天然氣集輸及石油煉
化等領域。
華經產業研究院和中國產業調研網等機構提供了關于中國煤化工閥門市場的詳細分析報告,這些報告可以為企業提供市場發展動向、競爭格局、發展趨勢和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
我國工業控制閥行業相關政策
時間 政策 發布部門 主要內容
2021.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 加快建設天然氣主干管道,完善油氣互聯互通網絡。
面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推進重大引調水、防洪減災、送電輸氣、沿邊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強基礎、 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
2021.11 《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1版)》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委 明確將傳感器與儀器儀表列為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中的關鍵技術標準制定范疇。
2021.12 《“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 工業和信息化 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針對感知、控制、決策、執行等環節的短板弱項,加強用產學研聯合創新,突破一批“卡脖
子基礎零部件和裝置。推動先進工藝、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深度融合,通過智能車間工廠建設,帶動通用、專用智能制造裝備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級。
2021.12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2021年修改) 國家發展改革委 明確將60萬千瓦及以上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用閥等關鍵配套輔機、部件;直徑1200毫米
及以上的天然氣輸氣管線配套閥門等關鍵設備列為鼓勵類產業。
2022.03 《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國家能源局 聚焦重
大項目需求,突破閥門、控制系統等重要裝備及零部件制造技術,著力開發推廣工藝參數在線檢測、物性結構在線快速識別判定等感知技術以及過程控制軟件、全流程智能
控制系統、故障診斷與預測性維護等控制技術。
2023.04 《2023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 國家能源局 全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47.5億噸標準煤左右,能源自給率穩中有升。發電裝機達到27.9億千瓦左右,發電量達到9.
36萬億千瓦時左右,“西電東送”輸電能力達到3.1億千瓦左右。